一月到六月,一場接一場的旅程
從2025年年初至今,我幾乎沒有真正停下來過。從一月到六月,不是在參加媒體團的路上,就是每週奔波於倫敦與英格蘭南部的 Plumpton College 上研究所課的火車上。轉眼間,半年過去了。回頭看,雖然表面上做了很多事,實際上卻總感覺有太多計劃還沒來得及實現。像是 Substack 的更新,就在忙碌中一再被延後。
這篇記錄,將會聚焦在過去幾個月媒體團經驗中的一些觀察與反思。
媒體團常態化之後的思索
過去十多年,因為身為記者的身分,參加過無數次媒體團。自2022年疫情解封、開始撰寫英文稿以來,媒體團邀約變得更加頻繁。今年更是每個月都有出國行程。近幾週更是一週出國、一週回英,然後又出發,如此周而復始。
在這樣的頻率與節奏之下,媒體團已不再是新鮮的體驗,而更像是一種制度化的輪班工作。每一趟旅程都有不同的成員與挑戰,也讓我在熟悉中學會快速調整心態與節奏。
塞普勒斯:興奮與挑戰交織的行程
四月底前往塞普勒斯的行程,是這半年印象最深的一次。原因之一,是我從未造訪過這座地中海上的小島。塞普勒斯的歷史背景極為豐富,其地理位置也讓人聯想到亞洲的台灣,都是在區域政治與軍事上具有關鍵意義的戰略地點。
這趟旅程是由英國的葡萄酒記者協會組織的媒體團,與我同行的除了幾位熟識的記者,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見面的新朋友。老實說,隨著年紀漸長,對於社交與認識新朋友的興趣也逐漸減退。但在團體行程中,還是得強迫自己扮演「e人」的角色,而不是純粹做個「i人」享受當下。
年齡、距離與人際互動的尷尬瞬間
此行中,一位八十多歲的資深記者成了全場焦點——或許應該說,是一種無法忽視的存在。這位老先生因為重聽,經常在其他人提問後又重複一次問題。才第一天,我就預感這趟旅程的採訪挑戰不小。
除了重聽,他還常在車上或酒莊參訪時突然放屁,讓原本莊重或專注的氣氛瞬間陷入尷尬。更難堪的是,這些聲響有時還伴隨氣味,使得整個團體無所適從。尤其當釀酒師正在詳細講解葡萄酒風味時,這些突如其來的打斷顯得特別失禮。
讓人意外的是,一向以「有風度」自詡的英國記者中,竟然有管家型角色直接做出不屑的表情與手勢。那一刻,即便是所謂的「英國禮儀」也完全破功。
過度壓縮的日程與荒唐的交通安排
整趟塞普勒斯行程可說是「被行程主導」的代表。飯店設在島嶼西南部,但每天要參訪的酒莊都位於中部,導致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通勤上。加上活動安排密集,無疑是身心俱疲的行程。
更荒唐的是回程安排。我搭的是早上六點的飛機,另有兩位同行記者則分別是五點與七點的航班。為了統一接送,他們竟然安排我們在半夜一點出發,等於完全放棄了前一晚的休息時間。更慘的是,前一晚的晚餐竟然安排在晚上九點。我這個自認擁有年輕靈魂的中年人,當然選擇放棄晚餐,回飯店休息以應付凌晨出發的挑戰。(但我是唯一一個放棄晚餐的人。)
說實話,如果事先知道會有這種安排,我肯定會婉拒參加。這不是自視甚高,而是為了身心健康的基本考量。如此的旅程模式,不僅消耗大量體力,也浪費時間成本。尤其是回程後還需要額外一天來恢復元氣,簡直讓人望之卻步。
學業與工作夾擊下的義大利行程
塞普勒斯之後,五月我又兩度前往義大利,先是從南義走到北義,接著又前往托斯卡尼中部地區。相比塞普勒斯,義大利行程由於主辦的公關公司經驗豐富,安排合理、節奏適中,因此少有讓人頭痛的問題。
但前一兩次義大利行程因為正逢研究所作業密集時期,在每天行程之外還得擠出時間完成作業。經常在車程中邊顛簸邊趕作業,讓身心壓力達到極限。
隆格多克:熟悉的產區,不變的疲勞
緊接著,是剛結束不久的南法隆格多克(Languedoc)行程。這是個我過去十年間已經參訪過四次的產區,因此對當地的行程安排與步調已經相當熟悉。這次是睽違兩年後再次參與,行程為期六天,無論是時間還是財務上都是一筆不小的犧牲。
雖然整體表現中規中矩,但明顯感受到這類行程的記者組成正在改變:越來越多年輕的「非傳統」記者參與,包括自媒體經營者與社群網紅。
不只是記者:一位「話太多」的英國網紅
這次同行其中一位英國年輕網紅。她從飛機起飛前就「話匣子大開」。雖然我們搭同一班飛機,但當時彼此並不認識,直到抵達南義機場才驚覺原來有四位英國記者同機。
這位年輕人無時無刻都在講話,聲調高亢,讓人彷彿置身於全天候直播的錄音棚。她與其他記者互動頻繁,但聲音的頻率實在過於穿透,長時間下來對我這種「年紀漸長、神經漸薄」的人來說,是種不小的挑戰。
與年齡無關,與心靈有關
雖然在整個行程中我不算年紀最大的參與者,因為團內不少記者其實都已經六、七十歲,但亞洲人的外貌確實常常讓人看不出真實年齡。對我而言,真正的年輕來自於心靈的狀態,而不是數字上的年齡。不過,年紀越大,我也越來越難忍受與自己調性不合的人。
這次媒體團中那位話特別多的年輕網紅記者,就是一個讓我極度反感的存在。雖然她偶爾會試圖與我交談,但幾乎每次開口都讓我感到不舒服。回程前往機場的車上,因為我們住在同一家三星級飯店,她又開始不停抱怨住宿條件。
甚至語氣驕傲地說:「如果是我自己出門,我絕不會住三星級飯店,一定是四星以上的。」接著還問我:「你也是對吧?」
我淡淡地回應:「其實要看個人的預算,沒有一定要怎麼樣,只要乾淨舒適就可以了。」
而後聽到我甚至會選擇住 Airbnb,她簡直難以置信,表情像是無法理解有人會如此「委屈」自己。從那一刻起,她就不再跟我說話了——對我來說,這簡直是一種解脫。
與人為伍,與己為善
這一系列的旅程與媒體團參與經驗,再次讓我深刻體會到:人在社交場合中無法選擇同行者,但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與距離。在媒體團中,團體生活不可避免,尤其是長時間的共處與集體行程,對個人耐性與心理彈性是一大考驗。
年紀讓我更加清楚什麼樣的人我可以親近,什麼樣的人我寧可保持距離。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選擇與價值觀,但並不代表我們必須認同所有的言行或強迫自己融入不適合的社交關係。
媒體團雖然是工作,但也是一種長期心靈與身體的考驗。學會適時保留、適度冷淡,其實也是一種成熟的自我保護。
或者是i人的極致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