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年 8 月,在酒訊雜誌主辦下,我與台灣幾位葡萄酒專家聚在一起,針對葡萄酒產業永續經營做了一個小型的研討會。內容在《WSD酒訊雜誌》164 期「全球暖化非僅議題,而是大問題!」文中刊出。在討論中提到了台灣葡萄酒進口商所要繳交的空瓶費。但是卻沒有人清楚這些費用交了後,廢酒瓶倒底去了哪裡?
我一直很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今年 (2021) 趁在台灣的期間,認識了達和廢棄物清除股份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朱文賢,也終於把台灣空酒瓶回收後的流程給搞清楚了。
踏上空酒瓶回收之旅
達和環保公司是朱文賢父親所創立的,為台泥的相關企業。1991 年,台灣正準備要興建焚化爐。當時他的父親在台泥三廠工作,因為擁有機械工程背景,所以被派去法國參加焚化爐操作訓練,回來後於 1992 年創立了中法合資的達和環保,在台灣操作 9 座大型焚化爐。
但是焚化爐本身的目的在於焚燒垃圾,垃圾要如何收集並進入到焚化廠,這個過程就得靠清運公司。因為有這樣的需求,1999 年,達和廢棄物清除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成立。
笑稱自己是「不務正業」的朱文賢,其實是國貿背景。在 2003 年因緣際會地進入了父親所創立的達和廢棄物清除公司,一待就是 18 年。也因此對整個回收流程的了解非常透徹。
回收空酒瓶先分顏色
一般來說,家庭丟棄的空酒瓶,就是直接交給環保署來做回收。但是來自餐飲業、飯店、夜店等大宗的商用廢棄空瓶,這就會交給民間專業環保公司──像是達和──來做回收處理。
雖然空酒瓶都是玻璃做的,但回收起來所費的工可不相同,主因在於酒瓶顏色:
透明無色酒瓶:例如高粱酒瓶、白酒、粉紅酒瓶,這類玻璃純度最高。
綠色酒瓶:啤酒瓶,台啤為最大來源。
類茶色酒瓶:葡萄酒瓶(介於綠色與茶色之間)、保利達 B。
顏色區分這個動作,是當酒瓶被運到回收處理廠內才開始。
經過分色後,才能交由容器公司做之後的各項處理。分色這個動作過去是以人工處理,後來才有自動化機器的發明讓速度加快。
玻璃回收吃力不討好
雖然玻璃跟鋁罐一樣是可以 100% 還原,但玻璃處理過程相當繁瑣,而政府補貼的金額卻相對較低。所以其實回收玻璃是個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連拾荒業者有時都不想碰,因為不但佔空間,運送過程中還可能被割傷。
此外,進入處理廠後,回收玻璃經分色完成,還有一大串的流程要進行!
投料:在玻璃處理廠進行。
磁選:以大磁鐵將金屬類的材質(像是啤酒蓋、金屬旋蓋)吸起分開。
破碎:把玻璃壓碎。
洗滌:水洗去掉標籤,標籤上浮,玻璃下降。紙類直接進焚化廠。
震動篩選:玻璃依粒徑大小粗細做分類。
整個流程走完後,最後才能將玻璃變成玻璃砂,之後再還原成二氧化矽。再經高溫融化後,才可以再製成玻璃容器。是個高耗能,但利潤微薄的事業。
回收玻璃的最後去處
目前政府補助容器業者的空瓶費是單色每公斤 2.1 元,雜色每公斤 1.55 元。容器業者付給回收廠的費用則是透明酒瓶每公斤 1.5元、茶色每公斤 0.8 元、綠色每公斤 0.5 元。
綠色啤酒瓶通常都直接回到台啤手中,所以處理起來不是太麻煩。但茶色酒瓶,因為純度最低,處理過程最為繁瑣。
全台最大的玻璃回收商春池玻璃,近幾年來是靠著產線自動化,並轉型將回收玻璃做成環保建材,因此才得以生存。否則光靠政府回收補助實在是不足以維生。
每年台灣玻璃回收量約15 萬公噸,相當於 3 億支容量 600CC 的酒瓶,之後要不是賣給台玻等大廠,就是添加於磁磚,加入舖路用的瀝青,或是做成生態擋土牆、亮彩琉璃等相關環保建材。
即便玻璃回收利潤微薄,但在台灣由於民眾回收意識強,所以酒瓶回收效率倒是不錯。但是最大問題在於,如何開發廢玻璃更多元化的後續利用,才能鼓勵回收廠注入更多心力,來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事。
酒標與瓶塞如何處理
玻璃成分當然佔了葡萄酒瓶的絕大部分,但是其他像是酒標、軟木塞等都到哪去了?基本上軟木塞、酒標都直接進到焚化爐。封口用的鋁箔由於不是純鋁,當中有附著塑膠成分,所以不具回收價值,也是直接進焚化爐。
也許有人會問,為何軟木塞不能回收?不是有很多人在收集做成各式各樣的藝術品?原因在於目前政府並沒有針對軟木塞做回收補貼,但老實說,每個家庭要回收的細項已經夠繁瑣,目前執行起來可能也有很大的困難度。
玻璃瓶非最環保材質
所以由長遠來看,又要談永續環保,又要飲酒飲得開懷,其實玻璃酒瓶可能不是最優異的包裝選擇。
當然,對於值得陳年的葡萄酒,酒瓶或許還是有其優勢。不過,市面貨架上的葡萄酒通常多半是要趁新鮮喝掉,像是這一類的酒,真的可以考慮用不同的包裝,像是鋁罐、可回收的保特瓶,甚至是紙類其實都已經有人在使用,但最大的問題可能我們消費者的「心理障礙」與觀感問題。這一點,就只能慢慢去克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