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研究所畢業回台後,工作了近六年。
離開台灣時,我的職位是法國食品協會的專案經理。我對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其實都很滿意。工作上我有好同事,生活中有好朋友,生命中有著從大學起影響我極深的基督教信仰,教會中也有得以互相分享的屬靈同伴。
但是,問題來了。
我同時也有一個從研究所便認識,後來遠距交往了三年的義籍男友(他在英國,我在台灣)。
其實,回想起來,我真的不知道那時的自己是哪裡來的勇氣,或哪根筋不對,到底是為什麼會跑到英國去。加上,重點是,英國根本不是我想長期定居生活的國家。
總之,2005年暑假,我做了個決定。我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去英國。我拿著語言學校的學生簽證(這是最簡單的方式),去適應看看英國的生活,去看看與遠距男友是否有未來。
到了英國後,因為是學生身分所以不能全職工作,所以我去星巴克打工。也去WSET倫敦總校開始上二級與三級的葡萄酒證照。
英國待半年後,我就落跑去法國唸法文了,因為英國實在太無趣了(或是我就是喜歡法國)。所以又開始跟男友英法遠距了。到了七月,離我英國一年簽證到期不久,那個暑假我回倫敦考WSET L3的考試,而同時義大利打贏了世足賽。贏球完那一周,當時的男友(現在的老公)便跟我求婚了。後來我一直在回想我先生當時是不是跟他自己說「若贏球就求婚」?
總之,我考慮了幾周,後來還是答應了。兩人的感情當然是有的,但感情不能當飯吃,而且我要放棄在台灣的一切。但真正需要考慮這麼久的主因之一是我真的不是那麼期待住在英國。
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不期待,讓我在英國剛開始的幾年生活都磕磕絆絆地頗不順遂。
但正所謂挫折使人成長。
我這人的個性就是越挫越勇,兵來將擋。但在異國的生活,擁有信仰,不論在當時或現在,對我都異常重要。
婚後在英國的最初幾年,原本的職涯規劃完全變調。
英國居真的大不易。這是我最初雖然知道,但沒有真正去考慮到的。加上當時我可是放下一切「裸辭 」的,也不是嫁入豪門,我跟先生兩人都是靠自己白手起家。婚後除了要適應英國的文化,還要適應兩人的生活與價值觀的調適。真的不容易。絕對沒有一般人所想像的美好異國情趣。
但不管如何,首先最重要的是得把身分身份搞定,這樣才能工作養活自己。而跟英國的Home Office (類似移民局)打交道是我一輩子不想再經歷的夢靨。
多年前,我曾經收到過英國移民局發給我的信。他們在扣留我的台灣護照六個月後,發了封信告訴我說要把我遣送出境,只因為我申請永久居留證時沒有附上某份規定可以之後候補的文件。後來是我找上英國國會議員的幫忙才終於平反這個不平等對待,還得到補償。
我們也曾在買房子時,受到像是二等公民般的對待。讓我氣憤難平。
但我覺得或許就是有這麼一個個的挫折,讓我清楚,既然異國生活已經不容易,在工作上若再不能做自己喜歡覺得有意義的工作,那人生真的白活一場。
不過,從正式搬到英國到真正進入英國葡萄酒界工作,之間我跌跌撞撞了六年的時間。
婚後剛到英國的我,缺乏在英國葡萄酒業工作的資歷;也不像多其他完成學業後留在英國工作的台灣人,多半是在英國需要大樣人才的投資金融產業。儘管我擁有英國的觀光行銷碩士學位,但相關工作經驗都在亞洲。因此,要找到與離開台灣前相同的葡萄酒公關行銷領域的工作,實在是無比困難。原因之一在於這類溝通能力要強的工作,所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多是英語為母語的人才。加上當時是英國脫歐之前,我一個亞洲人必須跟大量的歐陸人與英國本地人競爭工作。
當我初到英國時,第一個面試的工作其實便是英國倫敦的法國食品協會(SOPEXA)。當時是台灣SOPEXA的總經理,我的前任老闆,把我推薦給英國分公司。
假如當時便錄取,我應該可以少奮鬥個十年。
那時一去,先跟兩位經理面試,相談愉快。最後跟總經理面談時,法國人劈頭就問我可以用法文交談嗎?我說我法文還行,但希望面試用英文(踏入錯誤的第一步);接著總經理問我,你能用英文寫新聞稿嗎? 明明在台灣有寫過,但近20年前那個青澀的我,竟直接誠實回答可能還沒辦法。
連犯兩個面試大忌,讓我錯失大好機會,連第二次面試機會都沒有拿到。
回想起來也就不難發現當時在台灣無比自信的自己,初到英國職場是如此妄自菲薄,簡直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但這個亞洲人專屬的桎梏,根深蒂固過度謙虛的個性,我在英國多年後才終於慢慢擺脫掉。
(有趣的是,多年後的現在,我又開始跟英國SOPEXA打交道了,只不過角色不同。我是以記者身分受邀參加他們的媒體活動。)
當時SOPEXA工作沒錄取,但我倒是錄取了在倫敦以辦葡萄酒消費者品酒活動出名的Vinopolis的工作,主要內容是跟消費者介紹葡萄酒。但我後來沒去,因為我在入職訓練的第一天,接到了一通電話,有另一個工作邀約。
我去了。
[到底是什麼工作呢?下周待續]